我們已詳細解釋了專業術語,現在就將兩種技術在大屏幕顯示器的應用上進行實事求是的比較。隨著市場對涵蓋高動態范圍(HDR)和廣色域(WCG)的高端顯示屏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關鍵的圖顯特性最可能影響購買決策,從而全面了解這些技術。
對比度
對比度是指屏幕上最暗點(黑色)與最亮點(白色)之比。由于W-OLED的技術性質,它能夠完全關閉像素,而非類似于QLED一樣阻擋光照,因此其可獲得完美的黑階。雖然局部調光技術可顯著提高QLED顯示屏的對比度,但W-OLED的黑階特性優于QLED。
然而,一般的觀看環境并不是在完全黑暗處 - 反射環境下的光照度通常會影響對比度。因此,顯示屏性能更多地取決于峰值亮度比和反射率,而非僅取決于黑階。此為有效對比度的應用原理。計算公式如下:
Effective Contrast Ratio = Lmax / (Lmin + Lreflected),
公式中,Lmax為峰值亮度;Lmin為最低亮度;Lreflected 為反射率。
QLED與W-OLED有效對比度
比較QLED和W-OLED的有效對比度可以發現,W-OLED在完全黑暗環境中的有效對比度比QLED 高17%。然而,QLED屏幕在標準條件下比W-OLED高28%,在高亮度條件下比W-OLED高45%。
色彩容量
色彩容量是顏色精度的度量,用于描述顯示屏在所有亮度級別的色域容量,以及聚合色域和亮度范圍。
我們先前已討論寬光譜輸出(廣色域)的重要性以及色度與亮度分量之間的平衡。如果僅測量顯示屏的色域或峰值亮度指標,則僅可了解部分情況,因為不同亮度水平對顏色的顯示可產生顯著影響。HDR內容的準確再現需要高度飽和且非常明亮的色彩。
下面就QLED輸出的光譜與W-OLED輸出的光譜進行對比:
QLED與W-OLED的光譜輸出
W-OLED僅可在較低亮度范圍內實現HDR。OLED顯示屏的OLED亮度峰值約為700尼特,而LCD HDR顯示屏的OLED亮度峰值可超過2000 尼特。正是RGBW像素結構限制了OLED顯示屏在高亮度水平下再現色域容量的能力。
僅驅動設備的量子點可同時提供高色彩飽和度和高亮度。
QLED 電視目前可提供更高的色彩容量百分比,這意味著,這些屏幕幾乎可顯示DCI-P3色彩空間的所有顏色且無需考慮亮度水平。這可保證按預期顯示HDR內容。
QLED色彩容量
讓我們來了解不同技術下各具體型號的關鍵指標。
QLED與W-OLED的光譜輸出
耐久性
消費者關注的是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特別是當這些設備要應用于商業設施上的時候。由于大屏幕顯示屏通常在特定環境中使用且需要長時間運行,因此,在選擇顯示屏技術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是耐用性。
OLED顯示屏性能的其中一項問題是燒屏問題,自推廣此技術以來,視聽界專業人士們一直為此爭論不休。
燒屏是指永久性圖像殘留(或殘像),在靜態圖像長時間停留在屏幕上(特別是在峰值亮度下)時出現。燒屏所呈現的特征是面板永久性褪色、圖像“重像”或褪色。
OLED屏幕在一段時間內(特別是在高亮度時)顯示靜態圖像時,顯示屏的這些部分像素退化會加速,通常會導致圖像殘留且有時會導致永久性損壞。
費用
目前,QLED和W-OLED進入大眾市場的成本非常昂貴。對于QLED 電視(最大尺寸為110英寸),根據型號的不同,價格范圍從2500美元到6000美元不等,而W-OLED(最大尺寸為77英寸)的價格范圍則從2300美元到8000美元不等。這些電視的價格何時才降至中等家庭可承擔的價格范圍內?這取決于生產能力和成本效率,即面板生產商何時可在大規模生產時實現獲利。
現在,我們來討論顯示屏供應鏈顧問(DSCC)所做的調查。我們來看看最受歡迎屏幕尺寸(55英寸)的面板成本。
不同面板類型的成本預測
數據顯示,W-OLED與QD LCD之間的顯著生產成本差距將持續到2021年。這主要是由于W-OLED無法實現規模經濟。目前僅有一家面板制造商大規模生產大尺寸W-OLED。DSCC預測,W-OLED與QLED的生產成本的差距(目前約為600美元)將一直持續到2021年(至少將維持在323美元以上)。
此外,DSCC的報告還表明,目前觀察到的普通LCD與QLED之間的成本溢價將從25%(當前)縮至4%(2021年)。更高的生產能力和更高的LCD產量將促進持續的成本優勢。
結論
未來幾年,QLED或W-OLED技術在高端顯示屏市場占主要優勢的決定因素是其性能和成本。雖然少數制造商押注OLED,但三星以及眾多知名品牌(如瑞軒、海信、王牌)正投資量子點LCD,以實現HDR要求。
具體的觀看環境和用戶偏好決定了各具體情況最適用什么類型的顯示屏。在大規模應用方面,QLED的前景較為明朗 – 既因為其卓越的視覺性能,亦因為LCD市場已占有一定的經濟規模。